top of page

【考試】常犯錯誤丨比較題結構

無論是資料題抑或論述題,歷史科中史科還是通識科,很多時都會用到駁論(Counter-argument)和比較(Compare)技巧。然而,沒有一種結構能夠回答所有題目。面對分秒必爭的卷一,或時間相對充裕的卷二,你應該作出合適調節,方能如水般在萬變的題目中遊走。

2020DSEQ4B

以下會引用2020年中文學文憑試卷一第4題作示範 ──

(c) 「1900-1914年間,維持和平的趨勢比軍事對抗的趨勢較強。」你是否同意此說?試參考資料G及H,並就你對上述年間歐洲歷史發展所知,解釋你的答案。

(8分)

(c) ‘Peacekeeping was a stronger trend than military rivalry in the period 1900-14.’ Do you agree? Explain your answer with reference to Sources G and H and using your own knowledge on Europe’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he above period.

(8 marks)

一般而言,由於資料題作答時間有限,加上要就資料和個人所知拼湊成一個比較點所花的功夫較吃力。除非是能力較高,否則建議採用AABB結構,如下示範:


上述結構能夠均衡討論題目兩個重心,分別是軍事對抗(Military)和維持和平(Peacekeeping)的趨勢,並於段末作對比(Justification)回應立場。如此看來,理應獲得滿分,但細看上屆學生的答卷卻非如下,以下細舉一二作示範。

2020學生示範丨思思

實況卻非如此!雖達L3層級(最高8分),但不是滿分。為什麼呢?於我看來,這結構仍有改善空間。原因是比較題講求點對點(Point to point),誠如思思以裁軍會議(Disarmament conference)作例子論證維持和平的趨勢,乃應用軍備競賽(Arms race)作實例支持軍事抗衡的趨勢,方才在一個合適的比較點探討重要性。然而,ABAB結構卻忽略針對性這一考慮,故與8/8另一段距離。

其實比較題是學生常見的題型,處理上五花八門,改正再跟大家深究吧。

1,922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