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資料題丨DBQ(4)】「用語」與「論據」丨Language & argument

簡介

透過分析文字資料的「用語」及「論據」,學生易於洞悉作者目的、態度與看法等。「用語」需對焦詞語應用,「論據」著重於理據鋪陳,絕不可以混為一談。



 

用語

作者用以描述人或事的詞語,該詞語會是動詞、名詞或形容詞。


技巧

  1. 準確地指出詞語

  2. 分析詞性(褒義或貶義)

  3. 說明詞義


注意

  • 若學生只抄錄整句文字,未有勾出詞語,則未能取得分數。

  • 若學生將詞語與理據混為一談,未有作清晰區分,亦會失分。


 

論據

作者對人或事判斷的依據,往往是一句或數句帶有因果關係的句子。


技巧

  1. 準確地引用線索

  2. 解釋與題目相關性


注意

  • 若學生只抄錄句子,夾雜不相關句子之餘,亦沒有突顯固中理據,則失分甚多。

  • 若學生將詞語與理據混為一談,未有作清晰區分,亦會失分。

211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【資料題丨DBQ(15)】成效丨Effectiveness

簡介 要求學生衡量一個組織或措施的效果。 技巧 針對組織或措施針對題目及目的,衡量效果顯著及不彰(例:國際聯盟目的是維持世界和平與促進合作) 必須運用具體史實及說明,證明其有具體成效或不彰 若問題「多大成效」(How effectiveness),則須合理地解釋個人立場,否則失分 注意 以措施當成效:雖然成效必然與措施的具體內容相關,但推行多項措施不等於取得顯著成效。若學生論證過程將重點放於闡明具

【資料題丨DBQ(14)】可靠性丨Reliability

簡介 要求學生分析資料對了解歷史現象的真實程度。與歷史現象真實程度愈貼近,可靠性往往愈高。 技巧 建議從資料性質與史實進行兩者分析: 資料訊息是否貼近歷史事實 資料性質是否限制能反映歷史事實的程度 例:一幅歷史照片與一幅漫畫比較,照片較漫畫能客觀地反映現象 例:宣傳海報與研究報告比較,報告因徵集較多資料分析而較海報更為豐富 例:歷史學家與政客文章比較,歷史學家可能會減少政治色彩而客觀地反映事實 注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