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資料題丨DBQ(3)】「參考資料」與「就你所知」丨According to source & using your own knowledge

簡介

「參考資料」要學生明確地運用資料線索組織答案。若資料多於一則,學生則有責任說明哪個論點運用哪一資料。


注意

若學生只簡單寫出「參考資料A 所示」,但未有具體說明線索,將被視為未有運用線索作答。


簡介

「就我所知」要學生明確地運用個人史識組織答案。作答時,學生有責任說明所舉例子屬「個人所知」。


注意

當題目問及「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」,但學生未有清晰交代論點屬「個人所知」,則只當資料延伸部分。「資知不分」會令答案失去甚多分數。

6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簡介 要求學生衡量一個組織或措施的效果。 技巧 針對組織或措施針對題目及目的,衡量效果顯著及不彰(例:國際聯盟目的是維持世界和平與促進合作) 必須運用具體史實及說明,證明其有具體成效或不彰 若問題「多大成效」(How effectiveness),則須合理地解釋個人立場,否則失分 注意 以措施當成效:雖然成效必然與措施的具體內容相關,但推行多項措施不等於取得顯著成效。若學生論證過程將重點放於闡明具

簡介 要求學生分析資料對了解歷史現象的真實程度。與歷史現象真實程度愈貼近,可靠性往往愈高。 技巧 建議從資料性質與史實進行兩者分析: 資料訊息是否貼近歷史事實 資料性質是否限制能反映歷史事實的程度 例:一幅歷史照片與一幅漫畫比較,照片較漫畫能客觀地反映現象 例:宣傳海報與研究報告比較,報告因徵集較多資料分析而較海報更為豐富 例:歷史學家與政客文章比較,歷史學家可能會減少政治色彩而客觀地反映事實 注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