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資料題丨DBQ(10)】偏見丨Bias

簡介

考核學生能否識別資料欠缺公允的看法,「公允」即充分考慮可以運用的理據。「偏見」往往只觸及事實的一點,不及其餘,以有限知識和理據作推論,甚至藉此誤導讀者對某人某事有指定看法與態度。於政治漫畫與海報中,偏見尤其明顯。


技巧

建議學生從以下方向思考:

  • 與歷史事實有否緊密關連

  • 推論過程有否明顥遺留重要層面

  • 資料有否堅持某價值觀

  • 作者身份是否特殊


注意

  • 有看法不等同於有偏見。若有充分理據,便不應視為偏見。例如一位學者經過全面調查研究,輔以豐富史實為據,推論過程嚴謹。即使其看法與一般見解有異,亦不應將之稱為偏見。

  • 分析資料是否有偏見時,若只簡單指出「作者身份是」或「資料是宣傳性質」而沒有闡述如何反映有偏見之處,則當論述不足,失分不少。

9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簡介 要求學生衡量一個組織或措施的效果。 技巧 針對組織或措施針對題目及目的,衡量效果顯著及不彰(例:國際聯盟目的是維持世界和平與促進合作) 必須運用具體史實及說明,證明其有具體成效或不彰 若問題「多大成效」(How effectiveness),則須合理地解釋個人立場,否則失分 注意 以措施當成效:雖然成效必然與措施的具體內容相關,但推行多項措施不等於取得顯著成效。若學生論證過程將重點放於闡明具

簡介 要求學生分析資料對了解歷史現象的真實程度。與歷史現象真實程度愈貼近,可靠性往往愈高。 技巧 建議從資料性質與史實進行兩者分析: 資料訊息是否貼近歷史事實 資料性質是否限制能反映歷史事實的程度 例:一幅歷史照片與一幅漫畫比較,照片較漫畫能客觀地反映現象 例:宣傳海報與研究報告比較,報告因徵集較多資料分析而較海報更為豐富 例:歷史學家與政客文章比較,歷史學家可能會減少政治色彩而客觀地反映事實 注

bottom of page